達明機器人與陽明交大共同研發混合實境(MR)機器人

達明機器人與陽明交大共同研發,利用混合實境(MR)規劃機器人路徑的新技術,以直覺式的手勢設定AI協作機器人路徑,讓第一線人員更快的完成工作目標,並於10月18到20日在美國紐奧良的自動化與機器人年會ROScon 2023展示。

有別於以往自動化流程由平面螢幕檢視及操控機械,這項混合實境技術具備手勢識別功能,只要帶著MR眼鏡,透過攝影機即可檢視操控者、機器人與環境之間的對應關係,並追蹤和辨識手部動作,用以規劃虛擬路徑,並於現實環境實際執行路徑。混合實境搭配具智慧視覺的達明AI 協作機器人,能以卓越的精確度和效率執行任務,更增強人機互動,提高自動化行業的生產效率。

達明機器人以AI重新定義下個世代的協作機器人─ TM AI Cobot ,AI與在學術領域已被廣泛運用的ROS (Robot Operation System),為自動化開發者提供全方位的平台。達明機器人培訓中心為使用者提供ROS全面的教學資源和技術支援,並領先市場無縫接軌ROS2系統,無需獨立處理整合視覺功能的複雜性,可直接採集影像數據,大幅提升使用效率。

達明機器人攜手台大產學合作 機器人實作實驗室正式揭牌

台北市,2023 年 9 月 8 日 –達明機器人與臺灣大學攜手產學合作,成為智慧製造領域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,位於台大的機器人實作實驗室於今日隆重揭牌,提供學生智慧機器人的全方位學習。

臺大機械系與達明機器人合作邁入第三年,聘請達明機器人董事長何世池擔任兼任教授,與郭重顯教授合作開設「智慧機器人應用與實作」課程,以PBL( Problem based learning)為主軸,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跨域整合能力,結合在各產業常見的瑕疵檢測需求,從協作機器人功能至 AI、3D 的應用,整合大數據分析及智能工廠管理,呈現多面向智慧製造的人才培育。這些課程不僅提供學術知識,還將學生引入實際工廠設備的操作和 ROS 系統開發。課程強調實際應用和問題解決,並在 PBL 的框架下鼓勵學生自主思考並提出解決方案,以應對各種產業挑戰。

▲左二為莊嘉揚主任,右四為達明機器人董事長何世池

機器人實作實驗室目前配備 7 套達明 AI 協作機器人,未來還有 2 套自主移動機器人(AMR),提供課程專題使用,實驗室的建立得益於教育部「智慧製造跨域整合人才培育聯盟計畫」的補助,台大機械系作為聯盟中心學校,致力於整合機電和人工智慧技術,為學生提供了實踐智慧製造技術的重要學習場域。此外,台大機械系表示:感謝達明機器人董事長何世池的慷慨支持,以校友的身分捐贈經費,使這個實驗室的建設得以順利完成。

達明機器人與台灣大學期許機器人實驗室,能夠培育更多具有創新和競爭力的優秀人才。如同日前舉辦的全國智慧製造應用競賽,AI 創新組的冠亞軍,皆為計劃課程的授課學生,相信更多對自動化和機器人技術感興趣的學生,也將有機會在這個實驗室中發揮自己的才能,並深入學習智慧製造和 AI 領域的專業知識。

 

達明機器人攜手NVIDIA 打造數位雙生

達明機器人攜手輝達NVIDIA平台Isaac Sim打造數位雙生,優化機器人生產線檢測;使機器人編程時間減少70%,Cycle time時間減少20%,大幅減少時間跟成本。數位雙生為協作機器人提供了強大的支援,以虛擬的方式對其及工作環境進行建模。準確地模擬協作機器人的感知和行為,並且能夠在虛擬工作環境中進行測試、優化和演算,為各產業帶來重大的變革。

達明機器人以AI重新定義下個世代的協作機器人:TM AI Cobot,其最大的特色在於內建智慧視覺及AI,可精準辨識及進行瑕疵檢測。此次與NVIDIA共同展示的影片中,達明機器人使用自家的機器人進行裝配和檢測,及開發 AOI 技術,並在開發過程中利用NVIDIA Omniverse 構建的機器人模擬應用程式─ Isaac Sim進行測試,又使用 NVIDIA AI 及 GPU 在雲端進行訓練,以及在機器人本身上進行推論。

達明機器人公司的機器人 AOI 解決方案,其獨特之處在於將檢測用攝影機直接裝在機械手臂上,並且把 GPU 裝在機器人控制器中。可以多角度檢測固定相機無法觸及的區域,並使用AI進行品質檢測。達明機器人公司營運長黃識忠表示:「達明機器人的特點,相較於其他機器人品牌,就在於其內建的視覺系統和人工智慧推論引擎,”NVIDIA RTX GPU提升了它們的人工智慧效能。」

達明機器人攜手NVIDIA打造數位雙生,透過設計機構的優化、工作任務與場域環境的測試、工作效能與流程的模擬,以全新定義的AI 協作機器人,為各領域產業帶來創新的改革。

達明機器人與臺中市教育局 合作成立智慧製造技術教學中心

協作機器人領導廠商達明機器人,與德國菲尼克斯電氣有限公司(Phoenix contact)、德國飛斯妥(Festo)股份有限公司,以及臺中市教育局,合作成立臺中市智慧製造技術教學中心。臺中市政府教育局於 110 年陸續投入千萬經費,結合達明機器人捐贈內建AI智慧視覺協作機器人及相關軟硬體,以及菲尼克斯公司的手工具、飛斯妥公司的仿生機械聯合共同建置技術教學中心,並於揭牌儀式後結合企業設備與師資陸續辦理國小、國中、高中的智慧製造相關研習課程,

後疫情時代面臨全球供應鏈重組,企業面臨變革紛紛高喊智慧製造的同時,更需要相對應落實自動化技職教育。根據數據指出:75%的歐洲企業和62%的美國企業計畫在未來三年對機器人和自動化技術進行投資,未來十年自動化技術與機器人將引導市場趨勢。然而,全球目前只有四分之一的教育機構,導入機器人教學課程。

如何消弭產學落差,將台灣技職教育與全球產業結合,更是達明機器人近年來努力的目標之一,例如2022年由達明機器人與臺中高工主辦的全國智慧製造應用競賽中,以德國馬牌(Continental)實際應用發想的 Robot Training Kit為題,目的是透過實際的應用題目,讓學生更快接軌業界,並以 PBL (Problem-based learning)問題解決導向的方式,從業界回饋到教育界,包含師資培育到學生教育的課程與教學設計。

達明機器人不僅深耕教育領域,更著重提升技術研發能量,身為全球機器人領導品牌,2022年重新定義下個世代的全方位智慧協作機器人:TM AI Cobot;以原生AI協作機器人結合智慧2D、3D視覺。達明機器人未來也會全力支援AI、機器人自動化教學資源及課程,共同提升工業4.0智慧製造技術教學能量,與臺中市教育局攜手落實機器人技職教育。

達明機器人參加2022日本國際機器人大展 為全新升級協作機器人TM Robot S 系列暖身

達明機器人於3月9日重磅回歸iREX,展示從生產線人機協同,快速整合智慧堆棧應用方案,及焊接機器人案例,並整合人工智慧AI視覺,提升自動化生產的檢測效能。即將推出全新升級的TM Robot S,軟硬體全面提升;更智慧的視覺與周邊軟體整合、更直覺操作的人機介面、更嚴格安全的人機協作,適用於各產業應用場景,全面落實智慧製造。

 

達明機器人自行研發的AI智慧視覺解決方案- TM AI+,不僅可單獨使用,更可搭配達明協作機器人的內建視覺系統,進化成具AI辨識功能的全方位智慧協作機器人,涵蓋傳統機器視覺與先進AI視覺能力,解決製造業最常面臨的瑕疵檢測難題:包含視覺辨識,涵蓋條碼讀取、文字識別(OCR)、OK/NG圖像分類、裝配有無、料件盤點等功能,目前也運用在日系汽車大廠出廠前的品質控管,以及導入連鎖披薩、炸雞店的產品辨識與控管,從製造業、汽車產業一直到食品產業皆可廣泛運用。

除了原有的協作機器人系列之外,達明機器人表示:我們不停研發整體解決方案,協助企業跨越自動化瓶頸,縮短與智慧製造的距離,如同這次推出的焊接機器人範例─ TM Welding operator。達明機器人專屬的焊接應用介面,幫助使用者應對不同形狀工件的焊接需求,可與世界焊接大廠如OTC, Panasonic等相容,並直接透過手臂的操作介面來控制,不再受限於傳統焊接機器人的使用方式,可提供視覺輔助執行定位功能,手拉拖曳教導點位,更直覺快速的教導焊接之點位與軌跡,提供給日本及全球系統整合商,使用達明機器人開發更多焊接應用的可能性。

達明機器人即將於2022年4月推出全新升級TM Robot S 系列。此系列比目前機種更強化人機協同的工作安全,通過歐美安全認證,更為業界最高擁有31項安全認證的協作手臂。因應各種產業環境應用,達明再次提升了S系列的防塵防水等級規格,推出新研發的機器人示教器,讓教導佈署機器人更簡易快速,其他更多的硬體升級將於4月公佈。除了硬體設備升級之外,達明創新式的人機介面TMflow也全面改版升級2.0版,提供更直覺的操作體驗。以及更強大的離線編程軟體TMstudioPro,可進行應用路徑模擬、Cycletime計算。TM Robot S 系列產品軟體和硬體雙重全新升級,快速協助客戶打造各種需求的協作機器人解決方案。

根據日本機器人工業會(Japan Robot Association;JARA)統計,後疫情時代帶動自動化轉型,歐美及日本需求復甦,帶動2021年日本工業機器人訂單額年增29.6%至9,405億日圓,連續第2年呈現增長、年間訂單額創下歷史新高紀錄。看好自動化商機發展潛力,達明機器人持續建置代理商及系統整合商,並在日本擴大銷售網絡至25家合作夥伴,提供自動化產線導入評估,系統發包與測試,及完善的售後服務。2022下半年專門設立日本技術服務與售後服務部門, 協助日本客戶快速處理從評估、導入至售後服務的各項問題。

展望2022年,達明機器人即將發佈全新升級的TM Robot S,並持續招募如半導體、電子、焊接等應用系統整合商,共同拓展日本市場。未來更以AI人工視覺、工廠智能管理系統全方位的軟體功能,協助企業邁向智慧製造的大未來。